质量管理的“事前控制”
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过程控制阶段和“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事前的质量控制阶段又包含了“外部”的质量控制和“内部”的质量控制两项,也就是说,实际上单从产品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也可以理解为这么四个阶段。然而有很多企业由于对质量管理的理解不深,将质量管理等同于质量检验,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简单的“质量把关”及“不良品处理”,而忽视了质量的事前控制与事中的过程控制。进而使质量管理人员疲于奔命,东边“着火”就赶到东边“救火”,西边“洪水泛滥”就赶到西边“抗洪”,哪里出现问题就到哪里“抢险”,最终偏离了质量“管理”的方向。
质量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不仅事后要检查、处理、改进和事中把关、控制,更重要的还要进行事前的预防。质量管理更多的是通过系统的、全面的进行事前的预防与控制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最终控制,而质量检验是一种技术性检查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对产品的事后“判定”和“处理”。因为,质量检验的执行,首先是通过掌握检验依据(如了解产品要求、检验标准、检验规范和检验方法等);其次是进行实际检测或试验,并进行有效记录(包括测量的条件、所得值、观察的技术状态等);再次是比较和判定;最后是进行确认和处置(检验有关人员对检验的记录和判定的结果进行签字确认,是否可以“接收”、“拒收”、“复检”或“放行”等处置)。这此都足以说明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存在本质的区别,而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如何做好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中的“事前控制”显得尤其重要。而事前控制的关键则是“外部”供应商的管理和“内部”的原材料进货检验。在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时,首先又需进行“供应商等级评估”。其目的是通过评估来确定“最优”的或者说是“最合适”的供应商予以供货,进而确保原材料的供货质量。同时通过有效的“供应商等级评估”建立相应的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供应商管理奠定基础。在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时,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即被评估供应商的经营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各方面的运行情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考察的包括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员工福利等;在研发管理中主要考察的是研发设计能力;在生产管理当中则主要考察生产设备、生产计划、生产环境、生产标识(包括产品标识及区域规划)等情况;在质量管理方面主要考察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组织机构、资源支持、过程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服务质量等情况;而在物流管理方面则主要考察采购管理、仓库管理和物流运输能力等情况。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有效考察、评估来保证供货产品的质量及其稳定性。
质量管理就是将事后的处理变为事前的预防,让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具体的工作上提前做好计划,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这样则可以避免因事前的准备不足而造成各类质量问题的发生,进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就是说,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事后的检验把关是“基础”,事中的过程控制是“关键”,事前的预防控制是“必然”。质量管理的重心就是如何通过事前的有效控制达到对结果的控制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