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它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优劣、科研水平的高低以及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培养塑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增强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高质量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根本保障。
一、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都十分关注对教师的评价与激励,相继出台了教师薪酬奖励改革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薪酬激励没有始终与绩效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现在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教师绩效评价阶段。高校采用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是奖惩性教师评价。
所谓奖惩性教师评价,重视的是其评价的鉴定选择功能。这种教师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职责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评价目的就是看教师是否符合校方要求,做出是否续聘或奖惩的判断。评价的内容主要分为教学和科研两大方面,教学方面包括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量,课堂效果评价等。科研方面包括科研项目级别与数量、科研经费数额、科研成果获奖级别与数目、专利数量,学术论文等级与篇数等。这是众多高校仍然沿用的教师评价体系。在反思奖惩性教师评价弊端的基础上,近年来部分高校引入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1.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技能要求的特殊性。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期望,必须经过教师的内化,再由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这些要求和期望传导给劳动对象。这种内化的过程是其他劳动难以比拟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把凝聚在教科书中以及专业学科中的知识,包括潜在的能力、方法等转变为主体自身的知识、智慧、能力、方法,然后才能谈得上教育。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意味着学无止境,另外,教师的劳动还要求以自身的人格特征作为手段去影响、感染劳动对象。对教师素质、技能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道德、学术、言行甚至衣着、仪表等方面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
2.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导致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以及具有能动性、独立性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一方面表现在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多样性上,除了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外,还有家庭、社会、大众媒体、同辈人所提供的直接的、杂乱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个体与集体劳动对象的发展具有多维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加之学生自身能动性介入教育过程,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3.教师劳动时空的非限定性使劳动支出很难量化评估。高校接近于一种松散性组织,高校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性、团队性要求不高,高校教师更多的是个体独立性劳动,教师的劳动时空弹性大、强度高,而且,教师的劳动产品具有其他劳动产品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因而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要高度负责。这就造成了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4.教师劳动成果的后显性使其评价难以准确。教师施加给劳动对象的教育效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师不能立刻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教师的劳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往往要在劳动对象进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之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这样,毕业生的工作成绩便成为教师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主要衡量指标。但是,教师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否合格,是否为社会所需要,这不是学生本人或教师自己所能估价和判断的,必须也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这就隐藏了对教师劳动评价难以十分准确和公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