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估互相影响的因素如何互为因果(2)
六、让行为系统化、网络化
员工们的行为并非毫无关联、无章可循。个性、意识形态、教育背景、性格等都会影响其行为模式。但是,这些特质并非以相同比例反映在行为上,它们的重要性还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这样或那样行动,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心理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刺激的作用。想像一下,在某个突然时刻,一位重要人物(比如董事长或你岳母)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如何反应?肯定有你特殊的反应方式。一位在股市呼风唤雨的投资家走进一所教堂时,他必定懂得放低音量(只有那些手机股票族,才会在火车车厢或候机室里高谈阔论,惟恐错过任何一个赚钱机会)。
除了因果关系的影响外,人类的行为还会受到信息回馈系统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另一个个体行为的反应。因果关系是一种交互关系,两个人的亲密程度在这里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网络化的互动模式,反映了个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方面。
个人特质如何表现在外在行为上,也和环境息息相关。比如企业环境包括工作种类、法规、工作时间、办公条件、合作关系、同事等等,当然还有“你”。在上下级的行为模式中,特别容易产生交互式的心理影响。人们在观察他人行为的同时,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们根本无法分析别人,因为在我们观察他的同时,他就会因我们的观察而改变。从这种心理学观点分析,员工要怎样做才对公司有好处?这只能让员工自己来发现。同时,我们也无须考虑太多具体的方式。无论主管或下属,只要担任评判者,就应该扪心自问:我做了什么,才导致他如此反应?
当喜欢的份额占到多大时,人们才开始说“我喜欢这个事物”?我们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区分原因和效果。但毫无疑问,这两者都存在。当然,你也可以不承认其中之一,但这毫无意义,改变不了事实的真相。如果你认为某个人有问题,其实你是想置身事外,逃避责任,把自己界定在观察者的位置上。你若想解决问题,就必须置身事内—不是答案的一部分,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这种互动关系就像掰手腕:你越用力,对手也就越用力,两者的关系就越紧密。
只有在你改变自身行为时,情况才会有所改变。例如,减轻员工的压力,采取柔性管理措施。如果员工不想扰乱这个系统,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想通过强硬手段改变他人,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想改变哪里,就先从那里改变自己。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少有经理人愿意这样诚恳地检视自己:“很多员工离开我之后,在其他公司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在我的领导下他们没有取得成功?”
七、观察者和被观察者
还有一种主流观点:如果人们尽力去做,并且保持纯净的心态,他就能尽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其实,就像物理学家很难在完全不影响客体的情况下,进行客观观察一样,领导阶层也很难在不影响员工绩效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这不仅会造成判断结果不精确,甚至还可能会扭曲事实。因为当主管对员工进行观察时,他会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于是,你就无法看到事实的真相,只能看见虚假的表象。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自创观察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纯粹是观察者了,而是参与到了观察过程中。因此,我们绝对不可能单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一个精明的经理人不应该有这种糊涂的想法。
因此,上文关于对X先生评价的那个式子应该补充如下:
X的特质
+环境(包括观察者Y的影响)
X的行为
+Y的感知
+Y的评价
对X的评价
总而言之,评价者的影响与观点是构成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我们一心想了解别人的真面目,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不是这个世界创造出了我们的经验,而是我们的经验创造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很难以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来评价他人的行为模式。一直以来,我们捍卫自己的过去,使我们的价值取向合理化,以及修补我们的内心世界—为的是做到公正、客观、无偏见,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方面,我们采用高度复杂的评估系统,以及一大堆抽象而不切实际的管理术语;另一方面,我们却积极讨论如何激发员工潜能、增加发展机会,就像上演一场肥皂剧。现阶段的绩效评估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潜力吗?员工的潜力真的可以被评估出来吗?如果你尚未给员工表现的机会,你如何判断他的能力?主观的观察,主观的评价,还有不断受外界影响的行为模式,你如何预测员工的未来?难道仅仅以观察和评估来预测吗?这实在是太荒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