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切入支付市场的三种模式分析
第三方支付新规为电信业进入该市场奠定了基础,近来,运营商与银行业的合作迅速升温,将直接推动支付业务发展
6月21日央行正式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一经出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第三方支付行业也得以“正名”?正式脱离了由于业务范围和法律地位不明确所造成的“半阳光化”的生存状态。新规发布不到12小时,“支付宝将从9月1日起被封杀”的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目前,央行正在加紧制定更具体的实施细则,但不可避免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将面临一次全面的整合和洗牌。
这对在网络支付、手机支付、固话支付刚刚兴起的电信业来说,无疑是个严峻考验,如何应对《办法》,如果在市场洗牌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策略一:直接入股商业银行或其他第三方支付
与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合作组成独立公司不能不说是一条捷径,事实上,部分运营商已经展开相关工作。今年三月底,中移动成功入股浦发银行,中移动的398亿注资可以让浦发银行的发展没有“近忧”,能够满足浦发3年业务发展所需。更为重要的是中移动的入股为浦发银行增加了“远虑”,即让浦发银行能够在未来的个人金融业务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双赢效应。
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可谓棋高一招,双方的战略合作空间广阔,包括移动金融及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业务合作,基础银行业务和基础电信业务领域的合作,客户、渠道等资源的共享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央行《办法》出台后,中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可以巧妙地绕过许可门槛,利用自身参与银行业的特殊“身份”,规避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限制。
入股商业银行或其他第三方支付可以让运营商的支付业务绕过《办法》的诸多限制,而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由不熟悉银行业务的运营商自办支付业务的各种现实困难。
策略二:与银行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
如果不是直接参股商业银行经营,那么,与银行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就在上个月,中国联通与中国银行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的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渠道优势,在国际业务、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在此之前,中国联通还与另外一家银行拓展移动支付业务。今年4月,中国联通与交通银行签署战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电子渠道、通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等领域进一步合作。中国联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就是利用与交通银行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移动支付业务。
国内商业银行大多规模巨大,大量入股甚至收购银行业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多少还是不太现实,对运营商的资金实力是严峻考验。因此,展开与银行业的跨业合作也是运营商的最优选择之一。当然,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要与银行业进行利润分成,这就需要打造有效双赢的合作模式。
策略三:自办第三方支付公司
央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不做数量限制,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的非金融机构,只要符合《办法》的规定都可以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央行表示,正在抓紧拟定《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业务办法。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第三方支付行业中民营资本占据绝对份额,央行的此番表态表明许可证跟企业性质并没有关系,而这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对于央行低门槛严放行的担忧。郭田勇预计,此次办法出台后,将有2/3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将面临淘汰。这是一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整合和洗牌的过程,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切入该市场的机会。
电信业得益于行业规模发展的特点,现金流相对其他行业具有一定优势,这为电信运营商自办支付型金融机构创造了条件。当前,国内金融业改革还在不断推进,银行业也是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央行《办法》说到底不是为了消除第三方支付,而是将主要由支付公司所暴露出来的涉黄、信用卡套现、洗钱及涉赌等行为进行强力监管。这都为电信运营商这样大型国际级企业进入该市场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运营商也早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2008年,湖南移动就承担了移动手机支付平台的建设工作。中国移动2009年就独立完成移动支付的技术和业务方案,并在国内多个省市推出移动支付业务。
综合来看,以上三种方式是当前电信运营商应对央行新规的主要策略,而且,各种策略运营业都已经提前试水,这对今后的支付业务正名至关重要。现在需要做的,是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启用以上三种策略,尤其对起步较晚的中国电信来说,灵活应对才能事半功倍、后来居上。 (来源: 通信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