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主品牌建设的悖论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这是一道哥德巴赫猜想式的数学题:自主品牌轿车实现国际水平的目标,就在于能否做到又便宜又好。换句话说就在于能否最终解答“1+1=2”的命题。 记得3月份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到了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的探索之路。我认为,他们的特点是从做世界上最便宜的轿车切入瞄向国际水平。今天看,吉利、奇瑞等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也说到了一汽、上汽等三大集团,分析了他们的自主品牌之路的特点,是选择从中、高端产品着手,先树品质,再向低成本迈进。
我把三大集团的选择称之为发展自主品牌的另一种方程式。但说心里话,那个时候,我对这个方程式能否求得正确答案心中没底。
目前,上汽自主品牌的发布,让我们看到这个方程式有了一个清晰的求解方向。品牌发布前,我见到了 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围绕着即将推出的“荣威”,我们聊了很长时间。过后整理记录却发现,对于产品,胡基本上没有谈,几乎全是上汽如何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考与实践。第二天再见上汽股份总裁陈虹,陈的话题中心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的定位与机遇,以及对上汽自主品牌运作模式差异化的认识。
我有幸在早些时候见到过即将推出的被称为W161的第一款上汽自主品牌的新车,也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一睹了称为W261的第二款新车的“芳姿”。就产品本身而言,可以说他们已具备了一个国际化产品的要求。当然,胡茂元自己的评价是“不能完全说是世界水平,但有些地方有优势。”福特欧洲总裁看过新车后说,该车到2009年也不落后。
说实话,以今天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的水平,整合国际资源搞出一款贴着自主商标的具备国际化产品要求的车,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能否将自主品牌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我认为,上汽自主品牌的亮相,告诉人们一个值得憧憬的未来。至少有两点意义值得一说。
首先是自主品牌实现高起点、国际化,关键在于要有国际眼光。这看似是一个路径和方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个认识和观念的问题。而且也不是一个现在才提出来的问题。高起点,引进合资初期我们就在喊,结果是中国汽车始终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国际化,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就是将所有跨国公司引进来,结果是越“国际化”,我们越被“边缘化”。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国际眼光,即使站得再高也没有用,国际化也就无从说起。“国际眼光”,陈虹早在几年前就提出来了,我觉得这是高起点、国际化的核心所在。
上汽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没有白费20年引进合资的经历。我问过上汽研究院驻欧洲研发中心的财务主管顾耀辉,怎么掌握研发成本的高低?他说,参考两个合资企业的报价就“心中有数”了。上汽的眼光就在于首先看懂别人,然后看清自己,最后找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陈虹反复强调,上汽发展自主品牌是依靠20年合资在生产、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积累;二是抓住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三是坚持差异化运作模式 。这样的思考如果没有好的眼光绝对是总结不出来的。
其次是自主品牌一定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支撑体系。这个体系用陈虹的话就是要贯穿“整个业务链”。他包括研发、制造、物流、采购等。我看过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研发部门和机构,但像上汽这样有成建制、成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的可以说还没有。 从结构来说,国内有上汽研究院,国外有英国里卡多2010研发中心,以及韩国双龙的研发中心。从规模来说,上汽研究院目前有600人的研发队伍。胡茂元介绍说,新的研究院占地50万平方米,完工后研发人员增加到1000人,最终要达到4000人。英国的研发中心目前有一支从原罗孚研发中心转过来的骨干队伍,有150人。另外,韩国双龙还要700人的研发队伍。我接触过原罗孚75项目总监林德瑞,他现在是上汽研究院欧洲中心总经理。据他介绍,英国150人的队伍完全具有国际水平,有些就是 发动机、底盘等方面一流的国际专家。据了解,被上汽内部特别看好的第二款自主品牌产品就是在英国的研发中心全新出炉的。
派驻英国的上汽研究院欧洲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文华对我说,未来5年上汽研究院将有5个平台的30多个车型问世。研发工作完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采用三地联动、优势互补的方式推进。目前所有进展都非常顺利。
最近,上汽对外公布了内部股份制改造计划。计划将所有整车及部分核心零部件业务归到股份公司,非主营及零部件业务放在集团公司。对此,胡茂元表示,一是能够保证足够的资金用于自主品牌发展;二是让自主品牌项目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符合国际化要求。显然,上汽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
还得回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话题上来。上汽自主品牌目前依然还不能算最后成功。陈虹表示最大的挑战还在于消费者的认可。也许有人还不一定服气,认为自己的道路可能更接近成功。但我想说的是,自主品牌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任重道远,只要路径对了,最终就能找到正确答案。但如果路径选错了,有的看似离答案很近了,却始终不可能有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非要比较三大集团在发展自主品牌上的成功,现在可能就是个分水岭。
在与胡茂元交谈过程中,他一直在引用当今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观点,还真不能否认,全球化背景下,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只要选择对了。“1+1=2”,谁能成功,相信不久的将来就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