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80后" 品牌变脸四招
从营销角度来看,“80后”这一号称9000万人的庞大消费群,将为品牌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将使其遭遇强有力的挑战。“80后”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消费心理,以及他们所掌控的财富,都将刺激、迸发全新的消费需求和巨大的购买能力。 世界品牌实验室通过研究发现,“80后”尽管痴迷于他们心中的偶像,却几乎没有任何品牌信仰。在他们的眼里,所有品牌只有两种:“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对那些已经有着卓然声誉的优势品牌而言,“80后”毫无道理的不买账。显然,要想彻底俘获“80后”消费者,仅靠原有品牌积累远远不够,品牌营销必须真正以“80后”为核心而做出改变。
品牌变脸第一招:包围生活方式
要诀:全力以赴地包围“80后”的生活方式,在他们高频出现的场所或语境,以浩大声势出现,让“80后”触目可及、唾手可得。更高的境界是,品牌还可以采取联合营销的方式和已经让“80后”在生活中形成某种依赖的品牌进行捆绑,然后再予以营销纵深,在自己的产品或传播中,打下合作者的烙印,从而形成品牌营销的爆破。
品牌变脸第二招:赋予消费特权
要诀:实施这一招数的品牌,需有相当大的勇气。专门为“80后”设立特区,赋予其独有的消费特权,从而让“80后”体验备受尊崇的感觉。当然,这种消费特权如果仅仅局限于产品功能层面,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品牌需要将其上升到营销体系的各个层面,让“80后”处处有一种唯我独尊的荣誉感、满足感。由此,他们会用汹涌的购买力来对这一品牌进行“投票”。
品牌变脸第三招:传播张扬自我
要诀:只要品牌的目的是为了征服“80后”消费者,其传播核心就必须以张扬个性、凸现自我为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做不到这一点,“80后”很难对品牌形成偏好,更谈不上有任何忠诚可言。当然,这种张扬自我,是基于对“80后”真正理解后的深刻把握,如果一味逢迎而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最后有可能适得其反,为“80后”鄙视。
李宁篮球鞋TOPGUN系列推出两款新鞋,命名为飞翼、鹰爪。为配合产品策略,李宁特别制作了电视广告《青蛙篇》。这则轻松幽默的“青蛙篇”刚一播出,就在校园目标受众群引来一片叫好。
品牌变脸第四招:偶像强力拉动
要诀:尽管“80后”的品牌信仰比较薄弱,但这个群体对于偶像的痴迷程度,却足以让人吃惊。而品牌也由此找到一条聚拢“80后”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利用偶像的个人影响强力拉动。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和寻常的品牌寻找代言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们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要寻找一个能拥有大量“80后”Fans的偶像并不是那么容易。偶像中其实也存在泡沫,大部分都是“形似”,事实上并不受“80后”拥戴。更关键的是,你不仅需要具备寻找的能力,还需要辅之以决策的速度。时间不等人,一旦竞争对手抢在前面,你只能静看稀缺资源被人拿走,坐视别人创造品牌奇迹。
并非一变就灵
尽管为“80后”而变已是品牌营销的大势所趋,但世界品牌实验室(brand.icxo.com)仍需指出,俘获“80后”,并非一变就灵。首先,“80后”这个看似一统的消费部落,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阶梯状的特点。现在来看,“80后”这个细分目标群,已经不再浑然一体——比如中国一直以来的城市、农村的二元体制,造成城市“80后”和农村“80后”有极其明显的鸿沟;再如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如北京南城的“80后”与北京北城的“80后”,也有很大不同。如今,“80后”已涌现出如刘翔这样的精英群体、职场的迷茫一代、青春飞扬的校园学生和困惑中的无业者。这些不同层次的“80后”,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都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品牌将目标群更为细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牌变脸。
另一个影响品牌“一变就灵”的重要因素是,每个品牌的情况不同,所处的行业不同,是不是需要为“80后”而变、改变的途径和方式是否得当等,就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比如某些老字号的传统工艺,为“80后”而变似乎就值得商榷,因为一个老字号品牌的所有价值,在于其传统和底蕴。而怎么样去为“80后”而变,同样需要品牌加以慎重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