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情绪的主人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刻: 失望之余把一切都归咎于他人;控制不住地想发火,但不知道该宣泄还是制怒;没来由地被当头一喝,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如何走出失控的情绪梦魇?试着从百感交集的情绪中摸出核心情绪,该表达时就表达,并适时地进行认知重构,妥善“安抚”好自己的情绪
听过资深职业人分享一段有趣的个人经历:他上门拜访新客户介绍自己的公司和产品,不想正碰上对方心情不佳,对主动上门的销售人员极不客气,开口就是“你给我滚”!在场者都不觉在想,若是自己遇到,该如何应付这棘手局面?这位职业人停顿片刻,笑眯眯揭了谜底:“当时我就笑着对他说:”我也知道滚。您看我是往前好呢还是往后好呢?‘客户当时就愣了,过一会儿,也笑了,跟我说:“过来过来,我看你这人还蛮有意思的。’”
这位职业人显然经验老到,情商很高——我们平常说的情商,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了解他人情绪和善处人际关系。面对他人的盛怒,能片刻之间转换对方情绪(不是偶然碰巧做到,而是一贯能处理得很好),反映出相当高的情绪管理能力。令人好奇的是,这一点是怎样做到的?
克制、发泄还是逃开
要有效转换他人情绪,必须以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为前提。而在情绪自我管理上,人们所关心的常常是情绪的结果管理。例如:我控制不住想发火该怎么办?如何制怒?怎样宣泄情绪?
许多人自己总结出了一些管理情绪的方式,例如:
克制:生气时先数到10(不够的话数到20、50)再开口说话;暂时离开让你愤怒的那个地方,心气平了再回来。
发泄:例如在空地或无人处大喊大叫一下。有些地方专门设有发泄室,供郁闷或愤怒的员工对着沙袋、皮人拳打脚踢;甚至可以对着代表老板的木偶人像开枪射击。
逃开:难受、伤心、愤恨、不平时,实在不知如何是好,有人会喝喝酒以求忘忧;抽抽烟试图解愁;大吃一顿、高谈阔论把烦心事儿暂时抛开;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电影,陶醉一会儿。
还有一些方式,是人们在无意中采用的。正如一个老笑话所说:老板盛怒之下,为一点小事儿痛斥员工;员工满心委屈不敢还嘴,回家来为小事儿骂了妻子;妻子也很窝火,转头来责骂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莫名其妙,可家里没有谁可以让他欺负了,于是恨恨地踢狗,狗被踢之后冤枉地悲吠,窜出门去,咬了路人——这位倒霉的过路人,正是那位老板。
这个笑话将情绪转移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笑话中,几乎每一个受气的人或动物,都将压下的火气转嫁给了别人。真如一位心理学家所感叹的:发火人人都会,可有多少人能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对该发火的人发火?并发到合适的程度?
所以,上述那些克制、发泄或逃开的方式,顶多是帮我们维持表面的平衡。生活中,有太多人选择忍气吞声却让自己心气难平,甚至因情绪不佳影响身体。中国古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借用“治未病”的理念,那么,真到了怒不可遏或消沉无比时再来管理情绪已经晚了,至少调整起来会费时费力。我们需要提前一点,看清情绪的“来龙去脉”——情绪是怎么产生,又是如何平复的。
挖掘情绪中枢
无论管理什么,都要对管理的对象有充分了解。虽然朝夕相处,我们对情绪真正了解多少呢?高兴、喜悦、兴奋、激动、生气、愤怒、怨恨、忧愁、忧郁、焦虑、紧张、伤心、难过、害怕、恐惧、惊讶、惊喜、害羞、羞耻、惭愧、内疚、后悔、迷恋……情绪来时,我们是否知道?能否分得清是哪一种?
不同的人对情绪的敏感度千差万别:有人几乎麻木没有感觉;有人自认为没有情绪,但会有身体感觉——头痛、背痛等等;有人能分清大致有某种情绪,但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和表达;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分清内心是什么感受,用心自我观察时,能了解到感受的来源。
感受不到情绪,与以往对情绪的态度有关。正是对情绪的微妙态度,影响了我们既往的情绪管理效果。别人嘴上说的话和流露出的情绪不一致时,我们多半更相信情绪的流露(别人看我们也是一样)。然而,情绪能如此准确地传递内心信息,我们有时却不顾那重要信息是什么,一味把情绪压下去。我们想要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却常常忘记,自信乐观、从容镇定、勇敢无畏,都是内心的感觉赋予我们的力量。在鼓吹理性的重要的同时,我们忘掉了,如果把一个人的能量看作他的理性、情绪、意志等等“团队合作”的结果,那么好的团队需要让每个成员尽其所能,而不是有的被压制(像情绪),有的孤立无援(像理性)。
那么,如何让情绪成为自身的力量而不是被情绪打倒?要管理好情绪,首先需要对情绪做有效的归类。常规的一种方法是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两大类。让人愉快的感受属于前者,让人不舒服的就属于后者,要设法调整或消除。追求积极情绪状态会有振奋人心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一种微妙的想法——某些情绪最好不要产生。然而,所谓消极负面情绪只给人带来难受不适吗?能否想象,没有“消极情绪”,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不再愤怒,会不会失去愤怒带给我们的力量?不再紧张,会不会让我们忽视一些原本应做好的准备?不再悲伤,会不会让我们不懂得珍惜所拥有的?
因此,更有效的情绪归类应该是根据情绪的功能:
核心情绪(即原生情绪)是此时此地的真实感受,例如失去重要的人、事、物后感到悲伤;被不公正对待后感到愤怒。
防御性情绪是难以面对核心情绪时,下意识采用的保护色,比如尾随挫败感而来的愤怒。恼羞成怒一词就把核心情绪与防御性情绪的关系描述得非常清楚。懊恼、羞愧更接近核心情绪,但那太让人难受了,于是表现出防御性的愤怒来保护自己。
工具性情绪是为了从他人那儿有所得,或要求别人做自己期望的事时表现出来的情绪,例如推销人员的过分热情友好;或为博取关注同情而一再夸大或展现自己的痛苦。工具性情绪用久了,可能不假思索便表现出来,甚至本人都没有意识到。
百感交集的时候,往往好几种情绪纠缠在一起:愤怒之下可能有委屈;委屈之下可能有伤心;伤心背后可能却是一份重视和关爱。触及核心情绪,才容易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就像很多事情是20%的关键所在,却影响80%的结果。
成为情绪的主人
找到核心情绪之后,有效自我管理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要学会适当表达情绪。平日我们常常是不表达的。即使说话中说到“我觉得……”,“觉得”后面也通常是一个想法而非一种感受。表达核心情绪的重要性在于对接纳和坦诚。早年读过一篇文章,讲一位店员十分欣赏某位老顾客,却一直没有告诉他。直到有一天,不再是那位老先生而是他的女儿前来购物,店员得知老先生去世,才震惊地提到昔日对他的激赏。女儿很惋惜说:如果你在他活着的时候说了,他会很高兴的。
要说出内心感受,看来真需要一点勇气。当然,无论表达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都要视对方的反应和接受程度,适可而止,不必狂风暴雨般倾泻而出,还要注意说话的时机。“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是表达的理想结果。另外,情绪表达不只是通过语言,如能从画笔、舞蹈动作类活动中释放出原先压抑的核心情绪,即便当事人自己并未清楚意识到,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其次要进行认知重构。“你太让我失望了”,是对情绪的常见误会之一。失望的产生,真的来自于别人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和标准?还是来自于自己的期望超出实际?想法和念头从“他不该做得这么差”,转向“我之前对他的要求超出他现在的能力或意愿”时,情绪便开始转化了。
如果以为自己的坏情绪是别人引起的,就常常会倾向于责怪、怨恨他人。当以为别人的坏情绪是自己造成的,则会倾向于自责和背上包袱。一个人无意中的举动引起另一个人反应强烈,这其实有点像导火索和炸药的关系。炸药是原本就在那个人身上的,否则引线烧完了也就完了。如果意识到每个成年人应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心情也会开始不同。
此外,了解内心的情感需要,评估自身的需求是情绪带来的许多重要信息之一。爱与被爱、被肯定、获得支持、归属感、自我价值感……许多深层的情感需要人所共通。被视为负面情绪的悲、怒、羞愧、内疚等等,通常只是在告诉我们某种重要的情感需求有了缺失。对于时不时迷茫于“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的现代人来说,解读核心情绪,其实正是了解自己真正需求的捷径。
心理小说《当尼采哭泣》里,主角布雷尔医生人到中年功成名就后,觉得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都失去意义,只在对年轻女病人贝莎的神魂颠倒中沉迷。直到有一天,他在催眠状态的心像中,抛家舍业来寻访贝莎,却见到了贝莎与现任年轻医生相处的一幕:两人调情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当初布雷尔和贝莎之间发生的如出一辙。布雷尔痴情顿失,怀着同情与怜悯看那年轻人跌入他也曾经历的执迷,就像看着昔日的自己;他陡然了悟,有时自以为惊心动魄的深情厚爱与爱无关,与“爱”的那个人并无关系,他只是在用她来对抗自己对年老和死亡的恐惧。他此时需要的是直面生老病死的现实,和人生下半场将要来临的“凛然”。
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了解他人感受和需要的前提要件。转换他人情绪通常需要先管理好自我情绪。管理好了,可以心安心稳,灵活处事不拘一格,并且能够在遇到他人态度恶劣时,不陷进去跟对方较劲儿,而是清醒地了解到那可能只是对方的一时状态或习惯反应,与自己无关。就像开篇那位资深职场人一般,灵活风趣地应对常人眼中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