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简介 功能说明 财富论坛 增值广告 视频集锦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 首页 > 成果·案例 > 企业管理 > 管理风险 > 陈江淮:得失参半的巴顿式管理
[公告]热烈祝贺由武汉市环保局宣传教育中心主办 武汉市盛景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企业增值网协办的环保公益活动全面展开!
 
  栏目导航
 
 
管理风险
 

陈江淮:得失参半的巴顿式管理

     就大众名声而论,人称“铁胆将军”的巴顿要高于他的顶头上司艾森豪威尔,也更高于他“上司的上司”马歇尔。巴顿的名声首先来自于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同时也来自他那桀骜不逊的独特个性。纵观巴顿的军事生涯,这位被潘兴将军戏称为“美军中的匪徒”的职业军人之所以能在战场上率领部队所向披靡,不仅因为他有过人的勇气和意志,其标新立异、不循成规的治军手法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过名声与水平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巴顿的领导行为虽然说起来色彩斑斓,但与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这两位老领导相比,自然又不在一个层面上,显示出得失参半的特征: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

特点一、平易近人 善于沟通

  与巴顿在二战中并肩效命疆场的蒙哥马利元帅曾这样说过,“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都是那种既对战争技巧和作战指挥具有深刻的认识,又注重并能激发士兵精神和品质的人”,如果说巴顿尚不是统帅级的人物,在洲际战场层面的指挥才华得不到多少机会验证的话,那么他激励士兵奋勇杀敌的本领却是超乎寻常,令人啧啧称奇。

    面对面交流是联系群众、保持信任和激发热情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巴顿特别喜欢对士兵进行公开演说,以此获得人们对其领导力的充分信任。激励人的因素有责任、竞争和兴趣,巴顿在演说中基本上都包含进去了:“你们今天到这里来,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保卫家乡的父老乡亲。二,是为了荣誉,因为此时没有其他更好地方可去。三,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既然参赛,就要赢。”这三个因素既是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结合,又是团队和个人的结合,当士兵们理解这些之后,自然就为未来的作战行动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但话又说回来,战前动员演说当时到处都有,效果也因人而异,为何巴顿的演说那么受欢迎,这当中除了正确的激励因素以外,巴顿其实还十分到位地运用了“自己人效应”。

     著名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认为,听众对宣传者的肯定态度同提高宣传效果是密切相联的,如果对宣传者持反感的态度,则会削弱宣传者的作用。“自己人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心理学家认为,不同人群因为语言、行为规范不同,相互之间的交往往往存在着障碍,比如《故乡》中的润土与迅哥,他们在少年时代有滔滔不绝的话要说,而二十年后再见面时,由于各自身份、地位、经历的变化,使得二人变得无话可说了。其原因是二人所属的社会群体发生了变化,使得二人从“自己人”变成了“陌生人”,二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

    依据新闻传播中的受众心理,受众在信息接受活动中如果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就会在心理上定位为“自己人”,从而提高大大传播效果。深谙此道的巴顿在演讲中满嘴脏话,“鸡屎、大粪、狗杂种、管他娘的、屁滚尿流”之类的词汇随处可见,就像一个老兵油子,而且在提到他自己时,他也称之为“狗娘养的巴顿”。巴顿并没有顾及作为一个将军的尊严,也没有高高在上地大摆架子,而是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这样的低姿态,反而加强了士兵的认同感,让士兵在心理上觉得巴顿永远和他们在一起,激励着他们一直向前。

特点二、坚决果敢 勇于执行

  在电影《巴顿将军》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巴顿将军的部队在前进时被堵在一座狭窄的桥上,原因是一辆二轮车和两头骡子挡在了桥中央。当两边胯下都佩有手枪的巴顿驱车赶到时,他从枪套里抽出手枪,对着每头骡子的头各开了一枪,然后让士兵把死骡子和大车拖到桥的一边,以使他的部队继续前进。

  美国管理协会在讨论企业管理时喜欢引用这个故事,表扬巴顿在处理此类“瓶颈”问题时并没有浪费时间,比如说组建一个专项小组来调查情况或者是授权下属决定应该采取何种解决方式之类。

1 2
浏览[504]
【首页】  【返回】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与我在线 ┋  管理 ┋  TOP

页面执行时间:<font class=red>31.250</font> 毫秒<font class=gray>(4次)</font><br>
本站当前有 <font class=red>1</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有 <font class=red title=>2</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发生在:2002-6-7 21:03:07<br>
本站总访问量:<font class=red>55</font> 人次<br>
本站统计时间:从 <font class=red>2003年6月</font> 至今<br>
  http://www.qyzzw.net/
mailto:qyzzw888@163.com
Copyright (c) 2005 www.qyz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