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论创业精神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在《时代》周刊的描述中,这个名叫俞敏洪的中国人、新东方品牌的打造者被称为“偶像级的,就像小熊维尼或米奇之于迪斯尼”,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他拥有“留学教父”、“中国最富有的老师”等多个头衔,他创办的“新东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中国70%的留学生都出自这里。很多国际金融机构里都有他的学生,以至于2006年新东方上市时,与各国际金融机构的谈判不费吹灰之力,因为大多数谈判代表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是在传统的教育行业中独辟蹊径的领袖人物,新东方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英语培训业的产业化进程,将之带向一个欣欣向荣的繁荣境地。2006年9月7日,新东方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并旗开得胜,更是带来了一个信号:中国教育产业的一切价值,尚有待重估。
而在十七年前,没有人能看得出俞敏洪身上有丝毫的成功潜质。1980年,俞敏洪考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人们归结为他走了狗屎运,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两届高考,均告失利。事实似乎也是如此,他在北大的十年,好运气再也没有光顾过他:因为普通话不好、英语发音不准而备受歧视,大三时因病休学,大学时代没有女孩子喜欢他……
1990年,俞敏洪因为在校外私自办英语培训班,受到了北大严厉的通报批评,他羞愧难当,辞职走人。于是,在1991年的那个冬天,人们看到一个当了6年北大老师的男子拎着糨糊桶往街边电线杆上刷招生广告,而此时,他的那些北大好友正在国外为着光明前程快马加鞭。
1993年,“新东方”在一间四面漏风的教室里正式诞生,第一期学员只有13名。俞敏洪在这个时候尚未树立多么崇高的奋斗目标,他只想赚够出国的钱,继续圆他的留学梦。
1995年,俞敏洪彻底放弃了出国梦,他不仅全身心投入去做新东方,而且还萌生了一个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念头:动员他那帮出国多年的好友们回国和他一起做大新东方事业。
2000年,新东方从“分封制”走向“大统一”,从不规范走向规范,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新东方诸位创业元老经历了一场“利益”与“友情”的艰难抉择。
2006年,诞生于一个竞争激烈、饱受争议的行业的新东方在世界上最严苛的证券市场??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揭开了中国民办教育登陆资本市场的序幕,俞敏洪从“留学教父”变身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身价达到20多亿元人民币。
俞敏洪的发家史,前半部分太过灰暗,而后半部分太过光明,对比如此鲜明,正是新东方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最直接的诠释。但是,我们之所以将俞敏洪收录到“中经企业管理”系列图书当中,还原俞敏洪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绝不仅仅因为俞敏洪是一个大众公认的“留学教父”、“中国最富有的老师”,而是他从“失败者”到“成功者”的人生转型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他从一个文人、知识分子到一个商人的转变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迪;他从个人的单打独斗到“一只‘土鳖’带领着一群‘海龟’”进行集团化创业给我们带来的深层思索……
他说,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寥寥数语,道尽了创业路上的种种艰辛,以及如何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真谛。
他说,会做事的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做事特点:一是愿意从小事做起,知道做小事是成大事的必经之路;二是胸中要有目标,知道把所做的小事积累起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三是要有一种精神,能够为了将来的目标自始至终把小事做好。这也是他从失败走向成功,新东方从无到有的最简练、最有效的成功法则。
他说,你做任何事只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做好一点点就行了。什么是成功的奥秘?无须讲太多的大道理,无须借助复杂的演算公式,成功的奥秘其实就是如此简单。
他说,如果说我对新东方的贡献,那就是聚集了一批人,并让他们感觉到:知识分子就应该受尊重。俞敏洪很高明,这是从这句话字面上得出的结论;俞敏洪很谦逊,因为他说这句话时心态很平和;俞敏洪很伟大,他任用了一大帮“牛人”、“怪人”,像呵护珍贵瓷器一样爱护他们、尊重他们,也获得了他们的尊重与爱戴。
他说,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是俞敏洪关于“速度与发展”的阐述,联系到南洋、双月园等著名民办教育集团的接连倒闭,你不得不承认新东方的成功绝非偶然。
俞敏洪的故事,体现出了一个创业者的旺盛而又隐忍的生命力,是一个不是传奇但在中国的大时代背景下堪称“离奇”的个人成功故事。所以,书写俞敏洪,其实书写的是一个成功者艰难的创业和奋斗历程,以及他之所以成为成功者的商业基因和商业精神,并希望阐明这样一个主题:如果连他这样的人都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俞敏洪之于当前即将创业和正在创业路上踽踽独行的人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他身价多少,而在于贯穿了他整个创业过程的种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把握机会、勇于认错、宽容、创新、懂得舍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