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简介 功能说明 财富论坛 增值广告 视频集锦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 首页 > 成果·案例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一个拿“小头”的老板的创业故事
[公告]热烈祝贺由武汉市环保局宣传教育中心主办 武汉市盛景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企业增值网协办的环保公益活动全面展开!
 
  栏目导航
 
 
创业故事
 

一个拿“小头”的老板的创业故事

      拿小头并不是在于敢不敢,而是在于你够不够能力去拿。商场上赌的原则是:1,赌赢了,回报丰厚 2,赌输了,要保证死不了。
 
  昨天晚上跟一个老板喝茶到2:30,他跟我讲他从98年底的5万起家,做到现在的上亿资产,这些对他都不是最得意的事情,而他觉得做的最漂亮的两件事情恰恰就是拿了两次小头的事。

  第一件事情是在创业初期,带了一个10几个科研人员的团队,当产品中试阶段,内部矛盾出现了,9个人要闹着离开,当时公司帐上已经没多少钱了。作为老总的他那时候是真头疼。老总自己对技术还不了解,公司剩下的人的生存还要指望他,帐面上也没有多少钱了。

  他想了一晚上,第二天,招集9个人开会,对他们讲:“大家都是原来一个国营单位出来的同事,一起共事一段也不容易,我很理解你们每个人自我发展的选择。我不强留你们,而且每个人多发一个月工资,大家好合好散,祝你们都能有好的发展”,9个人每人领了6000元钱走了。这时候公司帐面上只剩下了3000元。这已经不是小头的概念了,而是零头的概念了。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公司留下的员工也很有情绪,他只说了一句“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一个月后,9个人离开了公司后在本地成立了一家公司,做的当然就是原来的产品。这时候他会心地笑了,别人更不理解了。他不管,向原单位借了8万元带着留下来的人苦干了起来,半年后,产品推出,通过良好的市场运作,公司不但盈利了,而且将那离开的9个人成立的公司挤跨了,9个人都背了一笔不小的债。这时候他才向朋友道出他是如何策划导演了这么一出漂亮的戏来。他说,这其实也是一次赌博,但值得去赌。

  他知道在当时,9个技术核心离开会对公司造成怎样的伤害,在继承这一现实的情况下,他在设想这9个人的去处,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离开后各奔东西,或被大公司吸纳,或者到外地另谋出路;第二种情况,就是9个人合伙成立一家新公司,继续做原来的产品,跟原公司竞争。对于他来说,他更希望是后一种情况,因为这9个人都是技术出身,没有一个懂经营的,市场运作就更不用说了,而且9个人原来在他手下都是平起平坐的,现在要成立公司,势必要有领导,有下属,这些人他太了解了,没有一个有这种领导才能和领导心胸的,于是内部将来必然会出现矛盾,这样的公司对他无法造成竞争威胁。而要是这些人被一些本地的大公司收编了,那结果就很惨了,大公司的管理和先进的市场运作基础很快就会形成产品占领市场,当时的他是无法竞争的。把这一点考虑清楚了,他决定努力促成这9个人成立公司,而他知道以这9个人的当时的收入情况,成立公司钱还不够,于是他多发了那些钱,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开公司。这一次他赌对了,而这种赌是建立在严密的分析和对人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的。

 第二次拿小头的事情是在他创业起步初上轨道的时候,一个几十年的老朋友来投靠他,但这个朋友为人和能力都难以适应他公司。矛盾产生了,这个朋友到处说他的不是。这一次他没有赌,但同样做了一件旁人当时难以理解的事情。他从自己80万的资产中拿出50万给他,选了一个项目,帮他成立了一家公司让他去做。而这个朋友得了便宜反到更张扬了,更是逢人便说他的坏话。

  于是他又会心地笑了。他说我知道他的个性是一定会这样做的,我就是要他这样做,因为听的人会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待这件事情。果然,几个月后,他的义名便在本地传开了。于是合作者,政府扶持,高级人才的加盟,当年他的资产就扩大了好几倍。他说,这一次不是赌,而是算好了的。留30万是他很清楚这些钱够他把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化用了。而给对方50万也是测算好了的,他说少了还不行,最少要够他坚持两年以上的,要不然别人会说他把好项目留给自己差的给朋友。这一次他又成功了,良好的信誉和外部环境对他的认可使得他的企业迅扎实实做出来的,并没有多少虚的成分。

"茶老大"创业 有机茶里赚无限银子

     在茶叶这个竞争呈极度分散的市场里,存在着迅速做大的商业机会。用10年时间,白手起家的俞学文,在最传统的行业里搏取了上亿元的年销售额。

  1995年5月4日,浙江省武义县青年农民俞学文,身揣2000元,来到北京宣武区马连道,接管父亲经营不善的小茶叶店。

  那时的北京茶叶消费市场,非常不注重包装,不管多好的茶叶,只是纸一包、绳一捆了事。而在南方市场,早就改用铁筒、纸筒包装,既方便买家、卖家,又有助于存储茶叶,还美观气派,这种包装又可以批量化生产。

  俞学文回老家卖掉鱼塘,用3万块钱买来一车茶叶筒进京。茶叶筒十分畅销,最多一天卖出3000多箱。一年下来,茶叶筒为俞学文带来大约50万元的收入,这也是俞学文赚取的第一桶金。

  1997年时,北京市场上茉莉花茶的销售占茶叶销售的97%。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但是口感好、香气足、价格合理的花茶很难见到。用卖茶叶包装赚的再加上借的钱,俞学文在广西租来的厂房里,不计成本地追求产品品质。结果,市场用销量、利润回报了俞学文。半年内,20多吨优质茉莉花茶让他挣到几百万元,迅速偿还了债务。我当时就是要不计成本,把花茶做到没有最香、只有更香。俞学文说。更香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1998年11月,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发展中心举办的有机茶培训班上,专家们介绍的有机茶让俞学文兴奋不已。这种纯天然茶叶生产方式,种植管理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和杀虫剂,从加工、运输直到销售杜绝各种污染,不仅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越发迫切的要求,更符合茶叶通行国际市场的标准规则。

  更让俞学文兴奋的是,有人告诉他,在家乡海拔800多米的小和尚山上,就有一块已经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培训结束,俞学文直奔家乡浙江武义。经过实地勘察,俞学文决定包下小和尚山茶园,作为更香公司的茶叶加工基地生产有机茶。

  1999年3月底,第一批由更香公司基地生产的有机茶抵达北京市场。在开辟市场的同时,俞学文继续为武义基地建设追加资金,扩大生产规模。至今,更香公司有机茶基地达两万多亩,占武义县全县有机茶园总面积的80%以上。与此同时,让市场+公司+基地+承包人+农户这样一条有机茶绿色产业链,在市场的带动下运转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当地承包更香基地茶园,从事管理、采摘和茶叶加工的农民近4万人。武义被誉为中国有机茶之乡。更香公司又相继在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建立茶叶生产基地。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说,更香有机茶迎合消费者追求绿色食品的潮流,这使得企业赢在了起跑线上。

  2005年,更香的销售额达到1.3亿元。2006年,又刷新了这个数字。更香有机茶产销量居全国首位,并有出口。占北京有机茶市场60%的份额,销售额居北京市场第三。更香有机茶王,在中国名优茶拍卖会上,获竞拍金奖,100克成交价2.7万元。更香分店迅速扩张,俞学文试图将来开上几百家。

  来北京闯荡10年,俞学文成了京城茶叶第一街的民企老大。提到自己的贡献,俞学文则非常低调。他说,更香公司好比是一棵树,枝叶伸展在城市,而根却扎在农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

摆胡椒面地摊创业 细心琢磨来钱道

    第一步 初入商海

    项目:摆胡椒面地摊目标:维持生计

王志仁有写日记的习惯,当初创业的经历都写进了日记本。“我结婚是1988年,当时自己的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兄弟姊妹又多,老人也帮不上自己;我就琢磨,干点啥维持生活呢?”他和妻子借了80多元钱——这是他初入商海的全部启动资金。

    利用这笔资金,他采购回来胡椒面等调料,在鹿乡镇的一个露天市场上,各种调料摆满了约1平方米的摊床。“当天晚上回家,发现赚了13.84元,这是我开始经商的第一步。”这也是他淘到的第一桶金。两年过去了,卖胡椒面的收入已经能够维持家里的开销。

    但是,王志仁并没有满足现状,决定增加点项目。他进货时在光复路市场转悠,在经过儿童服装批发点时,眼睛一亮:他摆摊的市场上专门卖儿童服装的摊点还没有——回到鹿乡镇时,他的面前多了一个儿童服装摊。

    创业心得细心琢磨“来钱道”

    经商初期,投入的资金自己应该承受得了,要有一个短期的赚钱目标;另外,做买卖时要心细,利用自己接触或者看到的事物,不断琢磨寻找其他增加收入的门路。这一阶段,主要是增加经验和积累资金,选择能够长期创业的项目。

    第二步  完全转型

    项目:经营鹿特产品目标:积累财富

    1994年,在露天市场上做生意的人逐渐增多了,王志仁的生意不如以前好了,他决定转型寻找新的项目。

    当时鹿乡镇经营鹿特产品的经纪人只有两家,王志仁的地摊就摆在一家销售部的门前。在鹿特产品销售旺季,敏感的他发现这家销售部每天有很多顾客,他就问老板,得到的答复却是不挣钱!他对这样的回答半信半疑,开始注意这家销售部的情况。

终于,他看出了端倪,销售部的负责人经常领着客人吃火锅,当时吃火锅价格很贵,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不赚钱能花钱这么;中吗?我要试一试这个行业。”王志仁说。

    从事鹿特产品经纪人的行业,对当时的王志仁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从事销售鹿特产品的经纪人不多,当时属于“冷门”,而且依托当地强大的梅花鹿养殖行业,货源充足;不利的一面是他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而且手头的积蓄不多。

    但他打定了主意,借了3000元,加上自己的积蓄,骑着自行车到养鹿的村民家寻找适合出售的鹿茸。在一家梅花鹿养殖户手中,他收了一对鹿茸,经过讨价还价,3400元成交。回到镇里,他找到收购鹿茸的销售部,挣了近200元。

    “以后我带着一杆秤,骑着自行车下乡收鹿茸,每天要骑50多公里。起早出去,天黑才回来。”虽然他骑自行车收购鹿茸很辛苦,不过他逐渐了解到收购鹿特产品的知识,而且尝到赚钱的甜头。“那时,我收购鹿茸的行为就是误打误撞,好在真就撞对了,我开始了做鹿特产品经纪人的生涯。”

    1995年,鹿乡镇政府在集贸市场划定了鹿特产品经销一条街,鼓励和扶持养鹿户搞鹿产品经销。王志仁又看到了商机,他租了一个门市房,挂牌开业,逐渐积累了财富。

    创业心得降低成本,见利就走

    这段时间内,我的感受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选择好从事的行业以后,成本一定要压到最低,还要比别人多下苦工夫,我骑自行车下屯收鹿茸就是例子,骑一天自行车下来,确实累坏了,但成本降下来,收益自然就提高了;二是,初期要把自己从事的行业看成小买卖,见利就走,不要积压产品,应该快速积累资金,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率。

    第三步  建立基地

    项目:自己建鹿场目标:获取更多利润

    2000年,依靠多年的积累,王志仁买下了临街旺地的一间3层楼的门市房——一楼销售,二楼和三楼是仓库和卧室。“这个门市房花了30多万,改变了以前租房做生意的局面,现在这个门市房已经升到50多万了”。

“以前,自己收购上来的鹿特产品,卖给了中间人,经过层层盘剥,利润少多了。”于是,王志仁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他跑广州、闯上海、赴内蒙、下新疆,直接和客商进行联系,由此认识了很多商海中的朋友,生意产生了“滚雪球效应”,产品销售渠道越来越多,逐渐延伸到全国各地。

    这是王志仁一生忘不了的一件事,虽然眼前吃了亏,但最终收益很大一次,一位广州客商到他的鹿特产品经销部,购买了30多万元的鹿茸。由于产品刚加工完毕,含水量大,家人就把鹿茸卖了出去。王志仁刚从外地赶回来,得知这个事情后,立即打车赶到飞机场,按5%的含水量返还客商1.8万元。这位客商非常感动,一个月后,他组织了广州、上海等地的七八位客商,与王志仁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同。目前,与王志仁合作的客商达50余家,遍及全国各地,每年还要接待上百个团体或个人前来洽谈业务。

    在开发市场的同时,王志仁的目光又盯上了养鹿业。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他先后创办了一处鹿特产品经销公司,一处鹿产品加工厂,一处梅花鹿良种繁育场,最高时存栏200余头。拥有固定资产240万元,年纯收入30万元。

    创业心得信息、诚信很重要

    这段时间,是我的生意发展最快的时期。我认为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信息的及时性。我在这里是最早使用电话、传呼和手机的,随时和客户保持联系,现在又安装了电脑,定期在网上发布出售鹿特产品的帖子;二是,生意越大,诚信越重要;生意范围增大后,接触的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多,包括我们经纪人的圈子、客商的圈子、有关朋友的圈子……我认为。和他们接触时;诚信尤为重要,应该给大家的烙印是,我和他们做买卖,肯定不存在欺诈、欺骗等行为,让大家对你的信任度非常高,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财源。

浏览[240]
【首页】  【返回】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与我在线 ┋  管理 ┋  TOP

页面执行时间:<font class=red>31.250</font> 毫秒<font class=gray>(4次)</font><br>
本站当前有 <font class=red>1</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有 <font class=red title=>2</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发生在:2002-6-7 21:03:07<br>
本站总访问量:<font class=red>55</font> 人次<br>
本站统计时间:从 <font class=red>2003年6月</font> 至今<br>
  http://www.qyzzw.net/
mailto:qyzzw888@163.com
Copyright (c) 2005 www.qyz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