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与第二职业生涯管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不惑的意思,我想应该是人活到了四十这一年龄,总算明白了世间的许多事理,按潮汕话说是“看破世情”了,因此不再感到困惑。那么,这里有个问题是:倘若到了四十岁时依然困惑,人生是否失败?
我想,下这样的结论既草率、也有失公平。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大器晚成,当四十出头时,才最终找到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目标与方向,才开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论文,从此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被公认为“美国公司总裁的导师”。尽管被誉为“后资本主义时代的预言家”,但德鲁克先生后来还是对许多问题感到困惑,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我们抛开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不说,其实蒋中正先生四十岁时,也才开始率部北伐。要说他后来在内战中节节败退、江山拱手相让时能做到毫不困惑,我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相信你曾经听说过有关肯德基的故事。桑德斯上校六十五岁退休后,他发现自己孑然一身,当他拿到生平第一张救济金支票时,金额只有一百零五美元,那时的他内心实在是极度沮丧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困苦之中,他感到相当困惑,于是就给自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到底我能做什么呢?我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我的生活呢?”结果,在历经一千零九次的拒绝之后,终于有一家餐厅,愿意对他母亲留下的祖传炸鸡秘方说OK!自那以后,就有了名闻天下的上校鸡块。 …… 依我之见,完全可以套用物理学中关于运动与静止的观点,大胆做出论断:不惑是相对的,困惑才是绝对的。拿得起,放不下;看得破,忍不住。所以,真正不惑的人太洒脱了,简直有如孔圣人一般,须让我等好好仰慕一番。我乃凡夫俗子,所以这段日子里,“奔四”而来,却依然甚感困惑。当然,这种困惑与禅宗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不同的意思。期盼三几年后的我,那时候能真正做到四十不惑!
但谈何容易!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四十而困惑者比比皆是:有婚姻亮红灯的、身体出状况的、生意走下坡路的、职业发展不顺利的……总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吧。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你可能很难准确体会中年人的心态。其实依我之见,四十岁确实是个比较尴尬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装嫩扮年轻时人家要笑你,倚老卖老时人家也要笑你。
四十至四十五岁这个年龄段,无疑是人生的一道坎,也是职业发展的一道坎。无论你将过去的个人发展定义为成功或者失败,有一个问题你必须好好面对:下半生我将如何渡过?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这时候你要开始进行第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实际上,德鲁克本人就是第二职业生涯自我管理的成功范例:四十岁前他辗转反侧、四处飘泊,四十岁以后他知道他要成就什么、并且最终达成了目标。
实际上,德鲁克中年之后从事的事业,与他中年之前的事业,差别实在太大了。换一种说法,德鲁克四十岁前后从事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业。按照易学的观点,人活于天地之间,要追求“慎始善终”。德鲁克先生的职业生涯虽然难言“慎始”,但“善终”却是无疑的。 德鲁克在《人生的管理》一文中认为,“中年危机”大多是因为厌倦。并阐述有如下三种方式发展自己的第二职业生涯,时至今日我觉得不无道理:一是真正从事一种新的工作。有时是从一个组织转到另一个组织(例如从大型企业的部门经理转任中型企业的总经理),有时是开始全新的工作偿试(就说德鲁克本人)。
二是继续本职工作的同时,从事一份业余的工作。或全职,或兼职,或担任顾问。三是成为“社会企业家”。这对在第一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相当成功的人士来说比较适用。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但嫌挑战性不够,所以需要同时开始另一项事业,但往往是非营利性的。例如,设立并管理一个慈善基金会。再如,出资建设一座学校,并成为校董事。
诚如德鲁克所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强调成功的社会中,多一条出路是极为重要的。”所以面对中年危机,面对下半生的生活,不管你主观上愿意与否,不惑之年的你,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包括心理上的、目标上的、行动上的。
桑德斯上校虽然六十五岁才开始第二职业生涯行动并获得了成功,但我还是认为一切行动要尽量趁早进行。毕竟,人生只有短短的几个十年。不说别人,就说我吧。年近不惑的我,此时困惑依旧。虽暂无中年危机之忧,但我完全认同德鲁克老先生的观点:做我应该做的,而不是我想做的。道理很简单:人要活在现实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