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苹果模式梦想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章,其中写道“中国企业沉迷于iTunes模式的成功”,我深有同感。本来今天想再找出来读,却google不到了,比较遗憾。
暂就此观点,简要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不应否认,苹果iTunes的成功,是一个伟大构想的实现。无论是iTunes music store还是iTunes app store。但若是分析这种成功,便不难发现,这种成功,非常难以复制。尤其是在当前的国情和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中看。
iTunes music store的首先是借由iPod硬件,应运而生。而借由iTunes music store的模式,用户购买数字音乐的便捷、多样的完美用户体验,催化了的iPod成功,并使内容提供商得到回报。同时又对iPod产生视频和应用的需求。于是iPhone/iPod touch/iPad又进一步将这种成功催化,拓展出新的商业模式。
这样的成功,貌似是可以学习的,或至少有借鉴意义,但不应忽略其背后的深层的底蕴。
1、苹果公司在操作系统方面一直是行业翘楚,自从dos时代。它们也是第一个做出“windows窗体”概念的公司。
2、苹果公司一直致力于硬件+软件的开发模式,对于第三方开发者来说,也一直有一套相对来说可继承开发和学习的标准。自从mac os 10。
3、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用户,一直习惯为内容付费,尽管在数字时代。用户还是有付费看电视、付费听音乐、付费用软件的习惯。尽管免费内容也不少。
换句话说,要想复制这样的成功,必须有成熟的软硬件设计能力、完善的操作系统和第三方开发可能、以及一批愿意为相关服务付费的用户。
且不说国内的企业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我看国内尚没有可观的用户有对服务付费的这样的可能。这将导致的结果就是:硬件产品可能不如iPhone/iPad惊绝、操作平台用户体验差、投入巨资的打造的内容平台无人付费,第三方又更不可能由此拿到收益,这样的恶性循环。
从短期来看,任何企图复制iTunes模式的国内企业,都可能惨败。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汉王的电子阅读器持非常悲观的预测。而盛大即将上市的“锦书”持审慎的悲观态度,因为他们毕竟还培养了一些用户,而且对开放对第三方的接入。但对于未见到实体机和价格的情况下,还不宜做过多预测。
当一个批评家比较容易,因为找出问题并不难。我也并非智者,但还是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国内的相关企业在发展思路上有一些拓展。
首先,做为本土企业,优势显而易见,还是内容。
这个内容是比较广义和多元化的,不光是文字、音视频,还有开发团队。毕竟生产优质内容的人,再多也是有限的,而平台是丰富的。借由内容开始,整合上游资源,并多平台发布,先盈利、顺便取得版权优势,进而对渠道形成谈判优势,将来上演本土企业的惯用好戏“蛇吞象”,也不是不可能。
其次,我瞎想的,移动终端是大热,但“家庭终端”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我们一直有“智能家庭生活”这个概念,但一直未有发展。
试想将来三网合一,能够攻占电视这个终端也是不错的。现在机顶盒的发展也忒慢动作了。而且一直也没有和互联网有好的互动。毕竟,要真说玩游戏、看大片,恐怕还是电视上爽些,听音乐,除了“移动”着听,家里的音响也不该只当吸尘器用了吧。而且对于一般上班族来说,在路上移动的时间,恐怕不如在家里宅的时间长。
最后,如果都没招儿了,联合运营也是一个办法。当然这个没有点优势和背景,还真玩不赚,只能说是一种可能了。iTunes music store现在国内也不是独家运营。在国内做的做不了大渠道,能做个小渠道也不错。就像当时有4A的哥们疯了,问我有没有野路子去地方上星的电视台,包个热门节目的时段……(说远了说远了)
总之吧,在iPhone4、iPad、iTunes xxx store都这么牛掰的情况下,真不建议再有国内企业花这份儿冤钱了,英雄当不好,可要成烈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