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银联称为抵御外来巨头垄断而垄断
“他们没有理由这么做。”海归派、上海市民邓维捷在电话里对记者说。6月底以来,因为向法院状告中国银联和另外三家银行向消费者不合理收取跨行查询费,邓维捷成为网络上的人气人物。各大网站相关新闻后的跟帖数以万计。
舆论直指中国银联垄断。“如果是充分竞争市场,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邓维捷的律师吴冬对记者说。
7月18日,中国银联在给记者的书面答复中,回应说:这可能是“普通人”对银行卡跨行交易网络“还比较陌生,对其中的运作和机制不了解”,从而产生的以为中国银联垄断的“片面印象”。银联认为,跨行查询银联只是对银行收费,是银联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收费问题不是银联的责任。
在这个书面答复中,银联还特别强调自己是反垄断的,“其实银联一直是作为民族银行卡产业抵御外来垄断的企业”。
对于自己的“反垄断”,今年3月银联总裁万建华解释说:“他们(VISA和万事达)是全球垄断的公司。去年VISA把我们列为竞争对手,通知东南亚的银行不能跟我们合作。后来我就对VISA的人说,如果我们也不跟你合作,在中国封杀你,会怎么样呢?两个月后他们180度大转弯,和我们全面合作。所以我们是反垄断的。”VISA和万事达是全球信用卡巨头。
但是,舆论对这样的解释并不能满意。市场认为,收取跨行查询费和银联对外反垄断是两回事情,不能混为一谈。
据记者了解,银联方面已经与同作为被告的几家银行成立应对小组,共同处理这一“信任危机”。
不过事情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对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高达16.5亿元人民币、总部设于上海的中国银联来说,这个夏天面对的将不仅仅是“酷暑”的考验。
双币卡之困
就在反对银联垄断的国内舆论逐渐升温的时候,银联也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着艰苦的努力。
银联成立4年以来,虽然在借记卡发行方面成绩不错,但在最赚钱的信用卡领域,银联实际上已经被高度边缘化了。银联内部人士透露,中国累计发行大约5000万张信用卡,95%以上是VISA和万事达的双币种卡,银联标准卡不到5%。
出现这种格局很大一个方面原因是银联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VISA和万事达在发卡方面会有一些奖励和培训等方面的费用,每年他们都会组织旅游和培训,国内国外的都有。万事达卡大学还会组织一到两周的培训,完了之后还发给证书,而银联这方面什么也没有。”建设银行信用卡部一位管理人员对记者说。
“现在流传很广的银行发一张卡VISA和万事达给10美元的说法并不确切。据我了解的情况,根据各银行发卡量的不同,返还的多少是不一样的,从四五美元到八、九、十美元都有。”刚刚离职三个月的原中国银联市场部总经理刘钢也对记者介绍说。
其实,VISA和万事达的营销力度甚至比以上了解到的情况还要大。“我知道的,VISA和万事达与银行一起搞促销活动,给银行每张卡促销出资300块的都有。”一位银联子公司人士说。
VISA和万事达对银行发卡的资金支持,银联内部实际上非常清楚。银联对此得出结论———必须尽快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加大市场投入。但是,尽管银联的收入从2002年成立之初的2亿多元跃升到10亿元,但资金实力仍远不如VISA和万事达。
根据VISA和万事达2005年报,他们的年收入分别是29亿和26.41亿美元,净收入分别达到3.60和2.67亿美元。万事达2005年用于广告和市场发展的费用甚至达到了10.08亿美元。从这些指标来看,银联与竞争对手根本不处于同一个量级上。
银联方面忧心忡忡地对记者介绍了台湾的案例。台湾以前有梅花卡公司,经营当地银行卡跨行网络,后来由于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时也没有走出去的能力,结果在VISA和万事达进入台湾后,逐渐沦为纯粹的交易网络公司,没有自己的品牌,并且还需要向VISA和万事达缴纳高额的费用。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一方面银联酝酿推出更多收费项目,另一方面,希望把银联卡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从而把VISA和万事达挡在中国市场外。
“银联将推出面向银行的品牌使用费,已经获得主管部门批准,现在还在与各个银行进行协商。”银联人士透露。
对银联产生很大竞争压力的“双币卡”,银联方面一直感到忿忿不平。银联认为,两大卡组织的双币卡,对于银联是不当竞争。目前,双币卡95%以上在国内使用,走的是银联的网络,但是品牌费等杂费的收取者却主要是国际卡组织。另一方面,对于银联使用万事达和VISA的国际网络,两家机构却排斥银联,要向银联收取很高的费用。再者,银联还指责说,两大卡组织在双币卡上形成了强势,使持卡人实际没有选择收费更低的银联卡的机会。
“如果银联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双币卡被取消就是顺理成章了。但是这个进程太慢了。”银联国际部人士对记者说。
主管银行卡标准的人民银行科技司有关人士对记者说,银联标准作为行业标准,目前尚未经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公布,而只有上升为行业标准之后,才能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标准。“是否取消双币种卡,这既是个标准问题,也是个政策问题。”人民银行这位人士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