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需消费占未来经济架构比重加大
证券时报
分析人士表示,借着此轮经济危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对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长期转型进行思考,中国的内需消费会在未来的经济架构中占比越来越重。 据证券时报12月18日报道,谈到2010年应该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时,受访的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内需。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结构的改善,即靠提升内需去消化过剩产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已成为全球经济构建新平衡的要因。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私人消费支出目前占比不到GDP的40%,而其他较大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占GDP的60%甚至更多。中国消费不足的主因在于居民有限的收入、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靠储蓄支付的居高不下的养老、医疗、购房、教育等费用,以及因此形成的谨慎消费态度。 在出口水平无法和往年相比的情形下,09年中国依然通过拉动内需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出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这也为中国调整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优比例提供了一个契机。金融危机后期,中国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重点集中于社保及消费方面,致力对偏重于投资及出口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因此,借着此轮经济危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对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长期转型进行思考。可以预计,中国的内需消费会在未来的经济架构中占比越来越重。 而中国目前也存在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潜力,在某些传统领域找到增长点就足以将经济拉出低谷。比如服务业、传统消费行业,它们的增长动力已经开始显现,并有能力来支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数据显示,税收拉动汽车消费增长,黄金周零售额增长18%等等,都说明中国的消费刺激比想象的更容易一些。只要政府愿意采取措施,消费需求深有潜力。 虽然当前中国经济表现好于年初预期,但不确定性仍然较多,因此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前提下,货币政策仍要坚持适度宽松的取向,保持银行体系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虽然市场有通胀迹象出现,但这在经济复苏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通胀在本质上不同,风险也不能相提并论。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主要央行的跟进加息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通胀压力显然也不迫切,当前各国主要担忧的仍是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关于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时间,各国将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变措施。但这种退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可以采取逐步微调的方式。 人民币渐进式升值几乎成为一种必然,但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这是由于中日两国发展阶段以及币值控制策略的差异等原因。 在让人民币升值的同时,还要防止资产泡沫的形成,在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同时,还要保持稳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个前提下,中国政府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内需,特别是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可能再出台类似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政策,可以预见,2010年的中国消费市场将会为国民经济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