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家庭装饰在武展
除了老一辈的华人华侨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到加纳寻找商机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很多上海人。
加纳简况
加纳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西邻科特迪瓦,北接布基纳法索,东毗多哥,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62公里。加纳面积238537平方公里,人口2200万(2005年估计)。全国有4个主要民族:阿肯族(52.4%)、莫西—达戈姆巴族(15.8%)、埃维族(11.9%)和加—阿丹格贝族(7.8%)。首都阿克拉。
加纳经济以农业为主。矿产品、可可和木材为三大支柱产业。
朱亦念:华人圈里的热心人
西非国家加纳的华人圈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朱亦念这个名字。今年6月18日,63岁的朱亦念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加纳总统库福尔为温家宝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
初次见到朱亦念是在温总理6月18日抵达加纳进行正式访问前夕。他个头不高,穿一套非常熨帖合体的深灰色方格休闲装,头发一丝不乱,面色红润,讲话语速很慢,但条理清晰,说话时还经常笑眯眯的,让人感觉他很有长者的气度,但又平易近人。
朱亦念读中学时,父亲朱文豹已经离开上海去香港工作,并被公司委派到加纳寻找商机,是有数几个最早在加纳创业的中国人之一。
历尽千辛万苦,朱文豹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开办贸易公司,做起搪瓷制品贸易,不久又和朋友合作开办起直接在加纳生产搪瓷的工厂。
1963年,20岁的朱亦念和母亲与妹妹离开上海到加纳与父亲团聚。
朱亦念到加纳后先补习了一段英文,随即到爱尔兰读书,并在1972年拿到都柏林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正式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有了儿子的加盟,朱文豹的生意做得更加红火,凭着做搪瓷厂的成功又先后开办起年产400万双拖鞋的塑胶厂以及生产印花布和窗帘布的纺织厂。这几家工厂鼎盛时期雇有2000多名工人。
1994年,在中国大使馆的支持下,朱亦念牵头创办加纳中华工商总会,并出任首任会长。
这两年,朱亦念陆续将工厂卖出,移居美国,与太太、两女一子和一岁多的小外孙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不过他心中总也放不下加纳,每年总要回来几次,处理个人或商会事务,当然更少不了与朋友们团聚。
朱亦念是个热心肠,看到需要帮助的人都尽量伸出援手。
1998年11月6日,十几名在某国渔船上打工的中国渔民突然被老板送到加纳首都阿克拉国际机场,让他们回国,但没发给他们长期拖欠的工资。
得知这个情况后,朱亦念马上赶到机场,会同中国驻加纳使馆官员帮助渔民们解决问题。在朱亦念带领下,旅居加纳的华侨、华人伸出关爱之手,给这些渔民以热情帮助,为他们安排了住处。
朱亦念还请来身为当地著名律师的加纳籍同学为渔民们提供法律援助。在律师的帮助下,船员们有理有据地进行申诉,最后,公司老板不得不同意分期向中国船员补发工资,并提供全程回国机票。
周劲:接棒掌管华商总会
从朱亦念父亲那一代人在加纳落脚后,陆续有更多中国人来到加纳发展,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来自上海的周劲就是其中之一。
周劲1980年来到加纳,当时还不到20岁。他到加纳是因为在加纳经商的舅舅需要帮手。当时,周劲的舅舅创建了一个渔网厂,希望找个信得过的人协助管理这个工厂。
周劲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从小活泼好动,喜欢冒险。当时中国大陆还很少有人去加纳做生意,去非洲在当时听起来完全是个前途未卜的事情,父母亲很是担心,但周劲毫不犹豫地恳求父母让他出去作一番发展。“你们相信我,我会克服一切困难在那里好好学习和工作来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这是临行前周劲对父母的承诺。
周劲的舅舅后来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周劲不得不独自在加纳奋斗。他将舅舅原有的事业进一步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建了绳网厂,后来又同朋友合作建起了碳酸钙生产厂及中餐厅。
周劲也是加纳侨界中的活跃分子,是加纳中华工商总会的第五任会长,曾代表商会多次协助中国使馆接待访问加纳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官员。
据周劲介绍,在加纳的中国人已经增加到大约7000人,来自的地方也从最初的以上海、香港为主扩展到台湾、河南、广东等各地。从阿克拉街头不时可以看到的中餐馆招牌和中国小商品就可以看出加纳对中国人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加。
上海姑娘小徐和先生小赵受所雇公司委托来到加纳尝试开展食品贸易,蔡飞小两口去年来这里与友人合作办起了生产塑料袋的工厂。他们都表示,来加纳发展是看中了当地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适宜的非洲海洋性气候和西非门户的地理位置。
目前,来加纳经商做贸易的华人愈来愈多,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使商业信息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透明,这样,竞争压力自然也就增加了,某些行业的经营状况不如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