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了近100位职场人士,男女比例接近。核心的问题是:最近3个月内,你在同事、朋友和家人面前示弱过吗?回答千奇百怪,我当场就震惊了!然而在总体的反馈中,男士有过示弱经历的,不到15%(总体占比,下同);而女士有过示弱经历的,比例更低,不到7%。
在整理反馈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厘清了大家不愿示弱的原因:在这个商业利益基本主导了人际关系的社会,强者为王,优胜劣汰的竞争思维已经无处不在;渗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则是大家都信奉:两强相遇勇者胜,不能也不愿意示弱,因为示弱就意味着自己将会被各种机遇所抛弃,在竞争中落后输人。而我的调查对象们更是职场优秀人士,奉行的是“能力优先”规则,外加职场中资源有限的客观环境,更加驱使人人示强,个个争先。
从问卷中看得出,他们已经是只会示强,不会示弱了(这里的“会”,解读为具备某种能力)。然而,当我问到,你愿意和一位只会“示强”,不会“示弱”的优秀人士相处(同事、朋友和家人关系)吗? 几乎所有的人都坚定地回答:不愿意!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上,这些职场的优秀人士愿意自己示强,不愿意自己示弱;但是在与人相处时,却要对方示弱,而不能示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悖论?
因为职场的竞争优先、示强压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机制存在着根本冲突。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是交往的双方都感到舒服,英文有个单词叫comfortable,说的就是那种状态。有了第一次comfortable交往的经历,谁不愿意继续comfortable下去呢?于是人际交往中的各方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来来往往,越是走动越是关系亲近。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由彼此各方内在因素驱动的人际关系,既平和又长久。西谚“朋友是长在别人家的兄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反,人际关系中也会有不那么良好的,甚至恶性的,那就是每次交往互动,大家都感到Uncomfortable,彼此嫌弃厌恶,渐行渐远。而维持中性的则是谈不上不舒服,也谈不上舒服的人际关系。那么,示强和示弱哪个更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从调研反馈来看,对方示强几乎100%地让我的被访者感到不舒服,尤其在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中,comfortable很重要的核心就是彼此尊重和平等独立。如果太过示强,也就意味着交往中的一方主观上意图剥夺了另一方面的自主权,这种强势只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和对立,而不是我们期望的人际关系的平等、良性互动。
那么相比之下,示弱能不能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很多人怀疑……
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有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小镇上新来了一个裁缝,低调地开了一家裁缝店。镇上的孩子们总是喜欢恶作剧,于是每天放学后就结伴成群来到裁缝店前,向店铺扔石头,这样一来,客人们都避道而走。裁缝很生气,驱赶孩子们,可是驱赶之后,孩子们又回来了,而且更加乐此不疲。裁缝没办法,只好请教附近教堂的牧师……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裁缝这次主动上前打招呼:“你们天天来,也很不容易!这样吧,以后每次你们来,我都给你们5块钱,你们自己买点零食去。”孩子们一听,扔石头既好玩,还有钱赚,更加是每天放学后准时来捣蛋了。就这样过了一周,裁缝又来和孩子们打招呼了:“最近生意不好,没有客人,能不能少给些啊,以后每次不是5块钱,而是1块钱了。”孩子们很是失望,但是总比没有钱好。接下来的一周,他们尽管每天都来,但是来的人比起以前少了,起劲的程度也不如以前了。
又过了一周,裁缝又来打招呼了:“最近生意实在太差了,一个客人都没有,我只好连1块钱都停了,还希望你们接着每天来。真是不好意思哈!”孩子们一听,非常生气,不给钱还叫我们来,太过分了。于是一哄而散,再也不来了。从此以后,小裁缝的生意开始好转。
小裁缝既有示强,也有示弱。 而在对立的人际关系中(和竞争环境下的人际关系非常类似),小裁缝的示强引发更多反弹,而他的巧妙示弱,则彻底改变了原先和孩子们对立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了uncomfortable的强度,从另一个角度,也是提升了comfortable的指数。
经验告诉我,主动示弱并不容易,尤其东亚人(想想我们的东瀛邻国就知道了)。然而,从大概率角度来讲,构建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有选择地主动示弱肯定优于示强。职场中的年轻人未必肯示弱,所以我对同事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偶尔示强可以,当千万不要把自己顶在杠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