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资源,人才在数量上的规模固然有其价值,但只有更好地实现数量和质量的紧密结合,才具有战略意义。 古今中外,社会上的实践归结起来就是用人以治事。事业因得人而兴,因失人而衰。我们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人才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更是将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章。
但“人才”是什么?它是一个质和量的合成概念。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并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据统计,全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等在内人才,总量为4500多万人,相当于一些欧洲国家的一国人口总数。而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远不及发达国家。作为一种资源,人才在数量上的规模固然有其价值,但只有更好地实现数量和质量的紧密结合,才具有战略意义。
从结构上看,我国的人才队伍存在一种不均衡、欠优良的状态。某些类型性人才稀缺,领军的、拔尖的、核心的人才不足,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比例不够协调,中高级、熟练的技能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在我国最缺乏人才的农村,包括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在内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更是亟待建设,人们期待“土专家”和“田秀才”的层出不穷。
在人才的造就机制上,我国目前基本上属于靠正规学校逐级培养,这种培养机制是有缺陷的。因为相当多拔尖的、特殊的非正规军人才的培养,其实不完全通过学校这个“大工厂”生产出来,往往需要在其专业、技术领域方面通过实践再加工、再造就——遗憾的是,这种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创造人才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再看人才的使用。一方面,由于我国人才主体分布不均,区域间人才开发一体化的交流机制比较缺乏,人才存在着浪费、低效能现象;另一方面,人才的“不够用”、“不适用”以及“不被用”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梗阻。那些偏才、怪才,多少人能被现有体制机制容纳,多少人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又有多少人才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呢?!
目前,我国正在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人才管理机制,但是,屡屡“爆棚”的人才招聘会经常出现求职者“无门可入”与招聘方“无人可选”的矛盾,说明我国在发展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上仍存在问题。而人才流动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如户籍制度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突破。
我们在人才的使用和利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国家正在出台各项政策去解决,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它是朝着好的方向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