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伯乐论坛 (http://qyzzw.net/ccs/index.asp) -- 招聘广告进入 (http://qyzzw.net/ccs/list.asp?boardid=6) ---- 姜昆成领军人物,相声气数已尽! (http://qyzzw.net/ccs/dispbbs.asp?boardid=6&id=1464) |
-- 作者:sljxzc -- 发布时间:2007/7/9 9:56:25 -- 姜昆成领军人物,相声气数已尽! 听说姜昆将成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多像先锋廖化啊,前边的倒下去,后边的露出来,一个水落石出的经典模式。其实要是叫真的话,马季老先生也不过如此,不是因为他罩在侯宝林大师的阴影里,而是他亦步亦趋,从始至终就没能跳出侯宝林大师的窠臼。再深究一下,侯宝林大师也只不过是净化了一下相声的内容而已,使相声从低级趣味的市井文化,变成了高雅的殿堂艺术。但在相声的理念和形式上,侯宝林大师并没有给相声带来任何的革命。 冯巩和牛群曾经打算给传统形式的相声动一次手术。他们在相声中引入了话剧、歌舞等艺术形式,但由于受他们自身修为以及学识的限制,这个实验很快就夭折了。他们的试验除了遭来相声前辈们众多的白眼,再就是观众们奚落的倒彩。杨振华和金炳昶离相声艺术的中心很远,他们无拘无束的抒发情感和想象力。一度,沈阳相声从讽刺挖苦的轻喜剧变成了醒世恒言的美声。这段时间很短,却硕果累累。悲哀在于,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不但不能扭转中国相声行进的方向,包括他们自己,最后也不得不回归旧制。 郭德刚非常聪明,他对相声界的认识甚至比他对相声艺术的认识还深刻。“非著名相声演员”,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事实上他已经把相声界看透了。但他无力改变,唯一能做的是自嘲:“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刚。”自嘲中透着无奈、心酸和愤愤不平。成名后,郭德刚揭了中国相声界的老底,门派、辈分、包括必须让戏这种丑陋的恶习,在相声界都肆无忌惮的存在着。从中不能窥见,相声界是多么的不公平,只要没人撑腰,行也不行,行也得装不行才行。因为不服不行。 郭德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的相声多么有水准,而是他抓住中国相声裹足不前不上不下这个空当。凭他自身的综合实力,上他肯定是上不去的,所以他选择了回归,相声的内容似乎是新的,但相声形式其实就是翻唱。郭德刚的相声刻意的模仿马三立,不论是题材的选择、段子的设计、还是包袱的处理,处处散见马三立的痕迹。特别是在口语末句的重复上,完全来自马三立老先生。可你得说郭德刚的路走对了,既然不能推陈出新,那也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晾着了,否则,上不上下不下、新不新旧不旧、土不土洋不洋的,这算什么事啊,干脆回归过去吧。 但这充其量是中国相声的返祖现象,根本不是创新。那么姜昆又怎样,姜昆真的就能挽救中国相声么,难道他就有能力让中国相声起死回生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姜昆或许是《碧血剑》中的黄真,把师傅的一招一式学的烂熟,也不乏开山立户、成为一代宗师的资质。但要是选他当嘴林盟主未免差强人意。一生竟没有遇见袁承志那样的弟子,马季老先生怕是死未瞑目哟。 姜昆也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段子,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段子能超越他师傅马季老先生。和马老先生的作品相比,姜昆的相声主要是用来搞笑,无论讽刺性、时效性还是社会性,都远远的不如马季老先生。姜昆最值得大家尊重的,是他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他对相声艺术非常的投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姜昆对于人才的重视,他任人唯贤,隔着行当把赵本山拉帮起来。假如没有姜昆的扶持,赵本山恐怕会和金炳昶、杨振华一样,永远走不出铁岭那座大城市。充其量在黑土地上扬名立万罢了。 惊闻侯耀文辞世的噩耗,姜昆失声痛哭,同时也为中国相声艺术忧虑,说中国相声又失去一位领军人物。就这点来看,姜昆堪称公正。众所周知,姜昆的恩师马季老先生与侯耀文的父亲有点过节,马老先生辞世后,侯耀文有些话讲得颇为不妥。但姜昆却能如此评价侯耀文,殊为难能可贵。其实侯耀文和马季老先生比,逊色许多,侯耀文在相声界的位置多多少少还是沾了点老爷子的光。公正的说,侯耀文与姜昆在伯仲之间,皆属于勤奋努力但天资不足的人物。 归根结底,中国相声之所以落到目前这个惨状,是受制于相声艺人的学识所限。纵观中国相声界,没有一个人能从相声艺术之外打量相声。他们的视野极其狭窄,知识仅仅局限于相声艺术本身。设想一下,假如充分的借用现代心理学、哲学、美学原理改造相声艺术,再进一步说,假如在相声艺术中引入现代文学的各个流派诸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假如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色彩纷呈的表现手法能够在相声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那么中国相声又何愁后继乏人呢。 内容和形式是相对应的,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作品是空洞的,诚如冯巩牛群当初的尝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同样,只有内容没有形式的文艺作品,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单一的表现形式会让观众感到乏味,最后在心理上产生排斥。而这也正是中国相声目前如此尴尬的原因。大概从相声艺术诞生至今,中国相声界就没有人尝试过表现形式的突破,他们都是按照说、学、逗、唱这个传统套路生搬硬套,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几乎没人想过应该给相声艺术插上一双翅膀,更没人从美学原理上研究过相声艺术。可以说,中国相声至今还是一个口口相传的感性艺术。 展望中国相声艺术的未来,有赖于一个充满了哲学智慧的后辈,他不但通晓相声艺术,还要通晓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前沿学科、边缘知识等等。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多元文化被社会的普遍认同,随着文化多样性日渐成为主流文化演进的方向,随着媒体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人们对于千篇一律的文艺表现形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而相声艺术却一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依然故我的重复着《同一首歌》,显而易见,相声艺术已经被时代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分析东北《二人转》的火爆,它不仅仅是因为赵本山的出现,更是因为东北《二人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全新的面貌,二人转演员在艺术表现中大量引入现代文明成果,这既与二人转这门艺术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有关,同时也与演员们个人的艺术创造有关。在二人转艺术中,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色彩纷呈的表现手法被挥洒的淋漓尽致,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行为主义等文艺流派在二人转中都存在。比如潘长江,他的二人转就用了大量的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艺术表象手法,而赵本上则是无拘无束,每一种流派他都尝试了。也许赵本上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但事实上,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确确实实的就是流派纷呈。赵本山的小品,其表现形式每一次都是不同的。 姜昆发现了赵本上,但姜昆却没有发现赵本山的艺术特点。不过,如果姜昆看见了这篇文章的话,他应该有所醒悟才是:正如苏东坡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姜昆或许应该认真研究一下苏东坡这两句话,短短两句话,却涵盖了世间无数道理,比如中国相声,之所以有今日的困居,不正是因为相声艺术工作者“不识相声真面目,只缘身在相声中。”但愿姜昆能够从相声艺术本身中跳出来,登高远望,好好打量一下流派纷呈的现代文艺表现形式,当不无借鉴的可能。否则继续固执己见的话,青黄不接的中国相声真的要气数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