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伯乐论坛  (http://qyzzw.net/ccs/index.asp)
--  千里马论坛进入  (http://qyzzw.net/ccs/list.asp?boardid=5)
----  屁股、笑脸与耳目  (http://qyzzw.net/ccs/dispbbs.asp?boardid=5&id=119135)

--  作者:qchen
--  发布时间:2013/2/27 18:13:48
--  屁股、笑脸与耳目

   语出网络上流传的经典签名:“单位就像一棵爬满猴子的大树:向上看全是屁股,向下看全是笑脸,左右看全是耳目。”屁股和笑脸的对比触目惊心,但这里我的主题词是耳目,因为耳目很大程度上是屁股和笑脸的原因,一个组织广泛使用类似于情报、间谍、特务之类的管理手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种组织控制的极端工具,特务体系的作用确实立竿见影,一两个反面典型拿出来一示众,大家自然噤若寒蝉,战战兢兢,一时间,貌似河清海晏,气象一新,江湖一统,千秋万代,给一心谋求 “管控”、“掌控”的管理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安全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但是凡事不能见利不见弊,把一种本来用在敌对国家、战争状态下的非常手段用到管理企业当中,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把员工、被管理者当作了假想敌。管理者把我当作敌人,我自然也把管理者当作敌人。管理者一人,被管理者成千上万,虽然最初看起来处于劣势,但真要斗智斗勇,全面斗争起来,管理者最终要输掉这场战争的结果几乎是注定的。   

科层制研究者MicheleCrozier研究前苏联的管理体制,发现他们统治文化中对特务机构的独特偏好。克格勃无处不在,群众只能通过与特务建立私人关系来保护自己。作为应对,统治者只好在原特务体系基础上建立一层权力更大的特务体系,如此循环不止,叠床架屋,直至整个系统彻底崩塌。这种体制在前苏联一些流传甚广的笑话中可见一斑。如,伊万(某普通人)看电视,是列昂尼德同志(勃列日涅夫)在演讲。伊万觉得无聊,换了一个,还是列昂尼德同志在演讲,又换一个,还是他。伊万一连换了几十个台,最后累了,准备关电视。这时候电视画面变成了克格勃的尤里同志 (安德罗波夫),怒气冲冲地叫:“你再敢换?再敢换?再换判你10年大牢!”又如,莫斯科地铁上,“请问您是在克格勃工作的同志吗?”“不是。”“那您有没有亲戚或朋友在克格勃工作呢?”“没有。”“那您是否跟克格勃有些交往或联系?”“没有,你要干嘛啊?”“干嘛,他妈的,你踩着我的脚了!”前一个笑话是关于特务的无处不在,后一个笑话是关于群众如何通过私人关系来保护自己。   

这种统治术自然也是中国封建专制传统的一部分,韩非子的驭臣术中,“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听”已经有特务政治的影子,但登峰造极是在明朝。首先是朱元璋为控制文武官员尤其是开国功臣而设立的锦衣卫,一时间“朝廷暗犬”无处不在。很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是受命编纂《孟子节文》的钱宰在公余之暇感慨吟诗:“四鼓咚咚起着衣,五更朝罢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次日上朝,朱元璋一见他便说,“昨日作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磕头谢罪。从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再到明宪宗朱见深,先是锦衣卫,然后是东厂、西厂,最后还有刘瑾设立的内行厂,权力甚至是规模都一个比一个大,但最后都照样无法挽救明王朝覆灭的命运。   

现代史上,蒋介石对特务体系的倚重是人所众知,不需多谈。有心的读者可以对照一下的是整风运动中的一些做法。根据学者的研究,首先,整风运动的前提是中央在宣传和政保两条线上的绝对控制权。其次,值得关注的是,在整风运动的“和风细雨”(听报告、读文件)和“急风暴雨”(审干、反奸和抢救)两个阶段之间,有一道重要的程序,要求所有干部、党员填写“小广播调查表”,向组织忠实汇报同志之间流传的各种与党的宣传口径(“大广播”)不一致的各种私下议论。   

企业家受专制文化影响,采用特务管理手段的例子很多。知名的包括南方某家族电信企业,老大号称“信奉”基督教,津津有味的“最佳管理手段”却是在各个关键部门安排“自己人”,确保自己对这些部门的控制。最近仰融接受媒体访问透露的细节更有戏剧性。因为担心高管私自接受供货商礼物,他自己掏钱买手表,让供货商私下送给他手下的高管,私自接受礼物的两位被仰融二话不说调离沈阳。“可以说,每一个车间都有我安插的秘密情报员。沈阳方面的任何动态,我在香港也马上知道。”他反问记者,“如果管理层和员工行正坐端,怕我什么呢?”   

仅从这一点判断,重装上阵的仰融的所谓中美联动造车计划就不太靠谱。该造车计划的四大要素资金、基地、技术、团队中,被柳传志等人再三强调的摆在“定战略”之前的“搭班子”又一次可怜地被仰融放在了第四位。难道他已经忘记了当年的“四大金刚”弃他而去,而此次回归甫始,又与自己的主要合作伙伴对簿公堂?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仰融从这些事情上汲取了任何经验和教训。这也许就是投资家做实业、财务背景的人做企业、擅长与数字打交道而不是与人打交道的人做事情的一个宿命吧。   

另外一种被企业家常用的类似手段是成立一个庞大的幕僚团队(以总裁办公室、企业管理部、战略研究部等等名义),通过这些幕僚去管理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这些部门负责人名义上向老大汇报,但实际上经常不得不花很长的时间去应付与这些幕僚的关系,甚至形成实质上是向这些幕僚汇报的局面。老大的想法其实就是 “分而治之”,用这些年轻气盛的幕僚去平衡那些功高气傲的老臣,看似稳妥,其实是破坏了一个组织内正常的分工与合作的流程和气氛。各部门的负责人不可避免地会认为老大不信任自己,既然老大已经不信任,那我就好自为之,想方设法去最大化自己的个人利益了。   

总之,管理的本质是各利益相关方的投入(commitment)的递进循环,管理者的投入激发员工的投入,员工的投入又反过来激发管理者更多的投入。企业与顾客、与合作伙伴、与投资者都是同样的道理。与基于投入的管理相反的是,是基于控制(control)的管理,如果各利益相关方考虑的都只是如何确保自身的利益,大家就会迅速进入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恶性循环,最终结果肯定是不欢而散。当树上的每只猴子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尽快上位,多看笑脸、少看屁股的时候,树梢上很快就聚集了太多的猴子,结果当然只能是头重脚轻,树倒猢狲散。